汪超,博士,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蘇省特聘教授,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客座編輯。主要在生物材料與免疫工程領域從事研究,近年來專注于基于細胞載體的生物功能分子遞送設計與研究和基于生物材料的腫瘤免疫治療研究。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發表論文20余篇,論文總SCI引用1.1萬余次,H指數47。曾榮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7年)、生物材料未來科學家獎(2017年)、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14年)等榮譽。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名錄(2018年)。
榮譽獎勵:
1、曾榮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年)。
2、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7年)
3、生物材料未來科學家獎(2017年)
4、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14年)等榮譽。
5、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名錄(2018年)。
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報道:
專注新型免疫療法研究 推動研究成果臨床轉化
——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 特聘教授汪超
2019-02-25
癌癥是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惡性疾病之一。20世紀50年代起,人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癌癥的預防和治療,近10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的手術、放療、化療不同,這類新型療法是通過改造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之成為攻擊腫瘤的武器來發揮抗癌作用。其中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經成為生物醫學領域顛覆性技術之一。
盡管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在腫瘤患者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由于腫瘤異質性等原因大部分患者對現有的腫瘤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不響應,導致客觀應答率總體只有約20%。同時,現有的腫瘤免疫治療也會導致患者自身免疫系統過度激活,進而導致一些自身性免疫疾病等副作用,嚴重時會導致病人的死亡;另外,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也存在耐藥性問題。因此,系統研究并闡明影響現有腫瘤免疫阻斷療法療效的制約因素,提高現有腫瘤免疫阻斷療法療效并擴大其適用患者人群,進而實現安全、高效的腫瘤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已成為該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
新型生物材料為進一步增效腫瘤免疫治療帶來了新的機遇。蘇州大學汪超教授從事新型生物材料、腫瘤免疫療法與細胞療法前沿交叉領域的研究。為了進一步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劑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和降低其副作用,他發展了多種新型免疫檢查點阻斷劑遞藥體系,主要包括基于高分子材料給藥體系和基于細胞載體的兩大類(圖1)。汪超教授發明了一種基于透明質酸的高分子的免疫微針貼片用于免疫檢查點阻斷劑的遞送。在皮膚癌小鼠模型中,通過微針給藥途徑和免疫檢查點阻斷劑的聯合給藥(anti-PD-1和 anti-CTLA-4),激發了強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在小鼠模型上實現了60天70%的無瘤生存率。由于免疫微針貼片的簡單和高效,免疫治療貼片入圍了2018年Katerva發明獎提名。同時,汪超教授還發明了一種以聚乙烯醇為支架、利用活性氧敏感鏈對其交聯的水凝膠,在其中裝載小分子化療藥物(吉西他濱)和大分子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anti-PD-L1)。吉西他濱和凝膠可以有效的改善腫瘤微環境從而提高腫瘤對anti-PD-L1的響應率。將該水凝膠植入到術后腫瘤切除部位的傷口后,在活性氧的環境下,水凝膠能次序釋放出吉西他濱和anti-PD-L1,實現協同效應抑制了殘留腫瘤生長、擴散和轉移,有效地抑制術后腫瘤的原位復發,從而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該成果發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8年)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具有較好的臨床轉化價值。
此外,汪超教授利用生物材料對細胞進行修飾、改性,再將工程化的細胞回輸到體內,可實現針對特定疾病的治療目的。血小板是非常理想的藥物遞送載體。利用血小板能夠遷移到傷口部位這一生物學特性,他將免疫檢查點阻斷劑偶聯到血小板表面。這種工程化的血小板能夠遷移到腫瘤術后的傷口部位,并且能夠在傷口部位活化進而釋放出免疫檢查點阻斷劑抗體,從而有效地抑制了手術傷口處腫瘤的原位復發和轉移,降低了術后腫瘤復發的風險。該成果發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8年)上,正努力實現臨床轉化。
專家簡介
汪超,博士,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蘇省特聘教授,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客座編輯。主要在生物材料與免疫工程領域從事研究,近年來專注于基于細胞載體的生物功能分子遞送設計與研究和基于生物材料的腫瘤免疫治療研究。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發表論文20余篇,論文總SCI引用1.1萬余次,H指數47。曾榮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7年)、生物材料未來科學家獎(2017年)、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14年)等榮譽。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名錄(2018年)。